教育家素养与师范生培育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9-01-19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■东北师大校长 史宁中

  温家宝总理2007年视察东北师范大学时曾指出,中国要有成千上万的教育家来办学。日前,温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再次指出,“要造就一批教育家,倡导教育家办学。”我理解总理谈到的教育家不只是能著书立说的教育家,而且包括能在实践中总结和运用自己的教育理念、教育方法,提升教育工作水平,能通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教育工作者。这样,教育家就不再是高不可攀的。一名中小学校长或者一名中小学教师也可能成为教育家。

  概括起来,我认为成为一名教育家需要具备4个条件:

  第一,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教育事业不是一句漂亮的口号,其核心是心甘情愿地投身于教育事业,在教育中能够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乐趣。有人把教师比喻成蜡烛,“燃烧了自己,去照亮别人”。我不太赞成这句话。教师为何如此被动,一定要把自己燃烧了去照亮别人呢?教师看到学生的成长,应该由衷地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,体会到职业的乐趣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。如果没有这种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,体会不到育人的乐趣,将很难成为一名教育家。

  热爱教育事业不仅要有一腔热情,还需要敬业精神、科学精神,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。在困难面前才更加凸显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,在解决教育问题中才能诞生真正的教育家。

  第二,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 一个教育家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,比如开放、个性培养、创造性思维、情感教育等等,但最根本的还是以人为本。我认为以人为本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:一是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,实施素质教育;二是学会从受教育者的感受出发进行教育,即实行“尊重的教育”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建立大教育的观念。学校组织的所有活动,包括课上课下的、校园内外的,都是教育活动。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。过去认为,创新性人才是在基础教育以后阶段培养的,其实并非如此,创新潜质的培养是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的。在当前,要特别强调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实践体会。此外,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,了解他们的成长规律,探求科学的教育途径。目前我国的教育对学生的尊重远远不够,这是改革教育中的大事。

  第三,全面把握学科知识 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教育价值才能教好学生。一名教育家和一名科学家的区别就在于教育家需要把“科学型态的知识”转化为“教育型态的知识”,对于教学中的主要知识点,必须要把握清楚,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及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,这样在教学中就会游刃有余。比如函数的定义,作为一名数学家,要知道函数是深入钻研的一项工具。但是作为数学教育家,则必须知道当年笛卡儿、莱布尼茨、牛顿提出来的函数是什么样的,怎样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成了现在函数的样子。知道了这个过程,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,才能给学生讲明白。

  第四,学会反思和研究 会反思、会研究对于一个教育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。教育是一个复杂的、动态的过程,不仅教育对象是多样的、生动的,教育环境也是变化的、纷繁的。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适用性都有其局限,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比如,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认为,社会即学校,生活即课堂,要让学生在“做中学”。他的学生、中国现代教育的先行者陶行知先生根据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,将此观点发展为自己的教育思想,那就是:“在做中教,在做中学,教学做合一”。今天看来,陶行知的思想更加符合教育教学实际。

  如果说以上4个方面是教育家应该具备的条件的话,那么,我们不妨反观一下教师教育。教师教育是造就未来教育家的母机。师范大学在培养未来教育家的历史使命中责任重大。

  温总理在文章《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》中也对老师提出了3点希望,即:志存高远,爱国敬业;为人师表,教书育人;严谨笃学,与时俱进。这既是对在岗教师的希望,实际上也是对在校师范生提出的希望。毋庸讳言,当前受社会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,师范生群体也出现了重物质轻精神、重现实轻理想的趋势。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。

  我认为,师范生的培养要践行“尊重的教育”理念,即尊重人才成长规律,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,培养他们向上的精神、学习的兴趣、创造的激情和社会责任感,为他们成长为未来的教育家奠定基础。

  向上的精神 所谓向上的精神,就是一个人在学习、工作和生活中,能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、向上、乐观的心态。这种心态对于教师来说尤其重要,因为身教重于言教,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会直接传递给学生。所以说,教师的精神面貌对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。师范大学的教师,是培养教师的教师。

  当代大学生整体上是一个朝气蓬勃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体,同时,他们也承受着来自学习、生活、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。大学必须正视这些,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,同时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,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感受到大学人文的魅力,得到心灵的升华和人格的提升。

  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正如温总理所说的,“教是为了不教”,“老师要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,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,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,终身去学习。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,在信息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格外重要。信息时代知识获得渠道如此便捷,一个人知识的获取已不受时空的限制,而是受兴趣的支配。

  创造的激情 这是中国文化、教育的薄弱环节。激情来源于信念、深刻的思考和创造的欲望。只有激情满怀地对一个问题坚持不懈,追根究底地探求,才能收获到创造的喜悦感。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,教育者必须有追求、有激情。

  师范大学要积极为师范生创设条件,通过文艺、体育活动、志愿者行动为他们的激情创造搭建平台。2007年元月,东北师范大学独家圆满完成了第六届亚冬会开幕式的文体表演,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肯定和广泛赞誉。这次表演的几乎所有节目都是师生们的原创作品,让参与这次活动的学生感受到,收获了太多的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,对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
  社会责任感 培养师范生具有社会责任感是教师道德教育的核心。社会责任感来自于日常学习、生活,来自于对未来事业的孜孜追求。要从培养师范生对自己负责,对自己做过的事、说过的话负责开始,继而对未来的学生负责、对教师岗位负责、对社会负责。东北师范大学的一批批优秀校友,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,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人民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,这些榜样在全校学生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。目前东北师大所有的毕业年级师范生的教育实习都在实验区内进行,其中大多数人在农村中小学实习。他们在完成实习的同时也增强了服务农村、服务基础教育的社会责任感。